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從教學效能評鑑取向看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之讀後心得

本文主要從教學效能的觀點出發來探討九年一貫新課程關係,其實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無論從教育哲學或是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對於教師的教學方法與任務皆提出許多的看法,但是教師唯一不變的任務即是讓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因此教學過程一直是教育專家們重視的議題,特別是如何提升教學效能,由於教學過程充滿許多複雜因素包含學生本身背景、課程的選定、教師的期待及教學技巧的運用,因此文中提出教學效能方面可分成五個方面分別為(一)有效教學必須有明確(二)有效教學必須是多樣性(三)有效教學必須是任務取向(四)有效教學必須是全心投入(五)有效教學必須是提高學習成功的比例,以及後續延伸的六項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一)教學自我效能信念(二)系統呈現教材內容(三).多元有效教學技術(四)有效運用教學時間(五)建立和諧師生關係(六)營造良好班級氣氛作為評鑑教學的基礎面向,其目的在於讓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明確性與專業性。
隨著九年一貫的課程推動,其核心目標於培養帶著走的能力,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應有所調整,特別是在多元化有效的教學技巧是筆者認為重要部分,由於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外在的資訊管道也多樣化,知識形態也不再拘泥於書本中,對於知識的學習方式應採多元並進模式,一位高效能教師能善用多種教學技巧,讓學生找到屬於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達到九年一貫的核心目的,但筆者於師範院校師資培育過程中,發現較缺乏教學技巧多元性的統整訓練,這部份需要實務的教學經驗累積,否則不易達成,另一方面礙於目前的考試主義仍是主流,家長與社會仍認為教師只要教導與考試有關的知識即可,此因素也會影響教師從事多元教學能力的意願。
最後校長對於教學效能與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伴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學校的任務在教學,若能採取良好的輔導策略,像是組織教學輔導團、各領域教學研究會、新進教師的教學輔導等,皆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而幫助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成效。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課程領導網站介紹

一、課程領導期刊介紹:
課程領導網站是由澳大利亞人和紐西蘭的教育相關委員會組成,包括從所有澳大利亞教育部長的代表。課程領導在提供問題全面覆蓋關於學校教育領導的,雖然同樣瞄準為寬廣的國際眼光。閱讀群包括在教育當局的官員、教育家、專業協會職員、顧問、新聞工作者和研究員。提供嚮往對專業優秀的老師吸引知識的機會。
期刊的趨向與主要和中等教育相關。其議題包括課程政策、領導和管理、技術、教育學、教學工作與評鑑,也有職業教育與幼兒教育議題。期刊通常在星期五前出版。有每年40個議題,讀者能在每次出版前收到電子相關訊息。
二、期刊的內容
(1)文章部分包含許多相關的教育領導。
(2)摘要部分包含從各種各樣的教育期刊和出版會議行動和會議紙挑選的總結文章。摘要可 提 供連結幫助讀者連結全文。
(3)介紹相關的會議上或是線上的期刊。
定期介紹相關的書或教育報告。
提供最新的學校與社區新聞公告。
三、期刊網站也提供
(1)未來重要出刊的行事曆。
(2)提供各種的網站資源、數料庫和其它學校領導網站。
過往雜誌的檢索,從2003年和2004出版的過期雜誌的可以通過網站的搜索引擎尋找。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學校本位課程領導模式之行動研究與省思~讀後心得

隨著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與實施,課程領導的概念不斷被討論,其實透過課程領導可以設定學校課程目標與計畫、協助管理與發展學校教育方案、並增進視察和輔導能力,觀察學生學習結果最後塑造課程發展文化等功能,在文中老師主要以學校本位課程領導的模式,以三所國小進行動研究建構出實際運作模式,第一步進行學校課程發展設計的SWOTS 分析,先了解學校課程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等因素,此方式容易讓領導者與教師迅速了解學校課程的問題與未來發展,接著運用Gardner的八大智慧做為圍繞著核心理念的關鍵能力,並配合九年一貫的七大領域,進行課程的確認,此步驟也是整個學校本位課程的核心,如同老師反思中提到成功的學校,類似運用「洛斯勒吸子模式」的奇異吸子,剛開始先打好基礎,等到基礎達到某一點之後,就會在平面上不斷擴充,由於擴張到能量的某一點之後,因為盤旋力量穩固了,所以自然會找到向上提升的力量。

因此領導者應建構學校的願景圖像,在評估任何執行計畫時考量現有的師資、行政人員、設備、學生、家長等面向的支援,並且讓目標內化在所有人員中,不斷持續的凝聚與執行,當然可能遇到瓶頸與困境,可運用外界的協助如:教育機關、機構、社區等團體,協助學校達到更上一層的發展。

最後當整個學校系統習慣此模式的運作後,即可下一步的創新課程與創新教學活動的運作,由於創新的過程並不是立即就有好點子,需透過前幾個步驟的基礎,漸漸激發校內人員的新想法與新動力,因此整個模式將能達成學校本位課程的最終目標,也能讓各學校的特色突顯出來,讓教育現場呈現多樣的彩繪空間。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Data-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

老師應該擔任研究員嗎?
傳統上,教育研究員是宣佈各種各樣的教育實踐的那個有效或無效。有效通常是從大規模研究得出的結果。 然而,就沒辦法做大規模的研究與調查工作。他們面對多變化的學生。因此將學術研究結果直接運用在各自教室可能會有問題。
不過藉由教師對於班級學生的研究可能可以改善此狀況,Susan(1996)如同對人類學家或人種學者完成的工作,他們能嚴密地觀察文化場面…和創造人民、地方、事件和對象的研究紀錄在它裡面,並且做個人互作用和反應。如同班級是個實驗室的教室,老師能透過各學科教學了解學生的學習與成效。
老師開展的研究與學術研究不同。首先,學術研究員力求客觀性,保留他們的研究主題的脈絡。相反,老師與他們的研究對象是密切關係。學術設法設計和控制事件在研究之下,當老師觀察活動,當他們在班級上發生時,即他們的研究結果。最後傳統研究員是尋求普遍性的結果,但老師的研究結果僅適用於他們班的學生。
因為老師研究員採取根據的研究結果是屬於小規模的研究,這些研究可能是正式或不拘形式,短或者長期的。但是根據,這些結果能運用在相同學生身上。
如何有效使用數據?
在任何組織,典型地擁有資訊將擁有一定的權力或是控制其他人。因此如何將運用資訊將數據良好運用與實施是重要課題。
數據可以用於判斷學生的表現和採取措施,或者可以被用於診斷問題和解答問題。因此應該注重改善的概念。每個數據採集週期,其結果不應該被認為是一項活動,它應該被認為是訊息所取得對整個組織進展的目標,並協助所有成員組織,他們作出決定為當前和未來的行動。
選擇焦點特定區域是關鍵的。通過與其他職員的諮詢,正式地或非正式地,研究員是否需要選擇明確定義的套宗旨。應該設計數據收集週期和隨後處理這些需要。當改善努力的目標明確定義,老師、職員和社區將能瞭解和支持主動性。
學校能採怎麼樣的步驟改進對資料的用途?
多數研究員建議在使用數據的邏輯第一步將開始現有資料用得更好。已經收集對數據的系統的分析可能顯露以前改善的未看見的樣式和機會。更多創造力的數據來源需要努力收集和解釋他們。
外部資源可能支持努力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數據。 例如,西北地方教育實驗室利用各種有效的數據驅動學校改善。最近創新是他們「一天的數據」課程,利用顧問、職員和學生志願者,在早晨選擇焦點區域收集資料,然後收集完成後和當前研究結果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對於學生的實際幫助用途最大。